威尼斯人平台2011-2015年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修订)

文章索引号: 486090535/201510-00035  

文章作者:校办公室时间:2015-10-22浏览:1136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龙头,对于落实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体现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实现学校办学目标,有效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威尼斯人平台20112015年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威尼斯人平台20112015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学科专业建设概况

“十一五”以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建设目标,突出多科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深化改革,规范管理,丰富内涵,重点建设,特色发展,较为圆满完成学校“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截止2010年底,全校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3016人,教职工近800,其中专任教师592人,教授、副教授142人,博士、硕士375。校园占地1500余亩,校园各类用房建筑面积34.1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达16.15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9370余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7000元以上。学校从外延到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师范专科学校向多科性、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积极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学科专业;另一方面增设工科专业,注重发展电子、机械、化工、生物技术等学科专业,形成了与地方支柱产业结构有较高吻合度的学科专业结构。已拥有文、理、工、经济、管理、教育、农学7个学科门类、34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中,工科专业12个(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专业)、文科专业8个、理科专业5个、经、管、教、农等专业9个,应用型专业占专业总数80%以上(表1),学科专业结构较为合理。

1:威尼斯人平台现有学科专业(本科)一览表  2.应用性学科专业群初步形成

学科门类

专业类

专业

系(部)

序号

名称

序号

名 称

序号

名 称

1

文学

1

中国语言文学

1

汉语言文学

中文系

2

外国语言文学

2

英语

外语系

3

新闻传播学

3

新闻学

中文系

4

广告学

美术系

4

艺术

5

美术学

6

艺术设计

7

艺术设计2+2

8

音乐学

音乐系

2

理学

5

数学

9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系

10

数学与应用数学

6

物理学

11

应用物理学

电子信息工程系

7

化学

12

应用化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8

生物科学

13

生物科学

地理科学

14

地理信息系统

国土信息工程系

15

地理科学

3

工学

9

机械

16

工业设计

美术系

17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系

电气信息

18

电子信息工程

19

电子科学与技术

20

自动化

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22

网络工程

10

测绘

23

测绘工程

国土信息工程系

11

化工与制药

24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12

轻工纺织食品

25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4

经济学

13

经济学

26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管理系

5

管理学

14

工商管理

27

市场营销

28

工商管理

29

财务管理

15

公共管理

30

公共管理

教育与法政系

6

教育学

16

教育学

31

人文教育

32

小学教育

17

体育学

33

体育教育

体育系

7

农学

18

环境生态

34

园林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学校注重发挥学科专业的群体优势,积极打造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支撑作用的学科专业群,通过学科专业的组合与优化,电子信息与地理信息技术类、化学化工与生物技术类、艺术设计与创作类、经济与管理类等学科专业群已初步形成,学科专业整体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3.学科专业建设内涵不断提升

学校大力实施学科专业内涵建设,认真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积极围绕建设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组织开展学科专业方向凝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利用两项国外政府贷款,大力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显现出较高的学科专业能力。

4.应用型师资队伍逐步建立

围绕办学目标定位,规范管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积极采取“引、育、用、留”等措施,使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学历、职称、专业、能力结构日趋优化五年来,专任教师净增221人,讲师等以上职称人员净增180人。具有高级职称152人,占教师总数的25.7%,获得博士学位(含在读)67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3.4%加强产学研合作、质量工程和人才团队等建设,积极培养选拔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优秀骨干,及具有实践应用及创新能力的中青年教师。现有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省政府津贴各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省模范教师2人,全省优秀教师4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1人、省级科技特派员6人。

5.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学校科学制定质量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努力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质量工程体系,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个、教学团队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获得省级教研立项33项、教学成果奖10项、教学名师2名、教坛新秀6名。学校立项建设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5个、特色专业6个、教学团队12个、示范实验实训中心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精品课程14门、优质课程72门、规划教材7部,评选校级教研项目178项、教学成果奖27项,教学名师16名、教坛新秀17名。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较好的提升作用。

6.产学研结合着力推进

坚持应用性、地方性、特色化的科技工作思路,强化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积极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5项、市厅级项目199项,设立教授(博士)、硕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0项,校科研项目253项。公开发表论文2010篇(被SCIEI收录155篇),出版教材专著85部。产学研合作项目108项,在服务家电、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滁州市支柱产业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与安徽金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研究的CH3Cl回收等项目,已为企业创造3000余万元经济效益。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114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取得佳绩。

(二)获得的主要经验

1.学校重视是基本前提。学校始终坚持将学科专业建设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牢固确立学科专业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龙头地位,明确了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注重在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同时,着力培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培育了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促进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2.精心组织是重要保证。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始终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应用、特色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出台了《威尼斯人平台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威尼斯人平台重点学科评选办法》、《威尼斯人平台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开展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遴选与建设,按照合格、重点、特色三级别,有步骤开展专业的建设,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突出重点,培育特色,学科专业特色逐步显现,功能日益发挥。

3.特色发展是有效手段。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重点和特色带动一般”的原则,对学校各学科专业进行分类建设,努力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对于应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学科和专业加大投入,重点建设、特色发展,积极发挥其带动和示范作用,从而促进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

4.队伍建设是有力保障。学校在抓好现有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用人机制,采取特聘、兼职等“柔性引进”政策,吸引省内外高层次人才加盟学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鼓励教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类研究,推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学科专业层次和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相比,学科专业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改革的力度和创新意识不够,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按部就班、步人后尘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二是学科层次和总体水平不高,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不多,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学科专业方向凝炼不够,一些学科和专业缺乏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学科专业建设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四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较少,“双能型”教师不足,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任务艰巨。五是缺乏支撑学科专业建设和高层次科技工作的基地。缺少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缺乏培养和吸引一流人才、承担高水平项目、出一流成果的创新平台。高水平团队建设有待加强。六是高层次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级科研项目较少,对地方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数量不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可转化的应用性成果偏少。

二、“十二五”时期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和多科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坚持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强化特色、分类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建立以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群,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二)总体目标

汇聚杰出人才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强化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构建一批以创新、交叉和开放为基本特点,以应用技术开发与转化为目标的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取得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加大联合培养研究生力度,力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取得突破;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校地、校企、校际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机制,提升参与度和竞争的能力。加强学科的调整与融合,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打造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支持作用的学科专业群,构建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的新跨越,使部分学科专业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专业。

(三)主要任务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

结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国家、省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走向,继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应用型学科专业比例,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构建特色学科专业群,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结构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使一批重点建设专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5年,学科门类增加到8个,本科专业数增加到50个,其中工科专业数增加到20个以上。重点建设机械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化学化工类、生物与食品类、经济与管理类等学科专业群。争取建设2-3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5个省级特色专业,培育5-6个校级重点学科。进一步扩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争取进入安徽省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力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取得突破。

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达18000人,其中本科生17000人左右。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生达2500人左右。培训各类人员2万人左右,其中每年培训3000-5000人。

2.坚持分类发展,进一步彰显学科专业特色

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的原则,积极寻求学科专业的多样化发展途径。加强建设文理等基础学科专业群,继续发展信息技术类优势专业群,加快发展机电、化工、食品类专业群,积极发展管理、艺术类专业群,保持教师教育类专业群的特色和水平,培育新的专业群,使专业结构得到优化,内涵得到充实,体系得到完善,自身特色和优势得到显现。积极开展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卓越人才培养、“工学结合”、“融入式”的校企(地)合作、“产学研用一体化”、双学位、主辅修制、三证书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广“情境体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符合应用型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改革。着力抓好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打造品牌课程,向课程要质量,向教学要质量。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着力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整合与特色培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校地共建、校企共建等方式,共建共享实验室。采取依托、联合、共享等方式,建设一批多功能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发展成为集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教学与科研、科技开发与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基地。加强实验教学的基本建设、过程管理、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加强和改进实习实训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真题真做,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把毕业设计(论文)做到社会组织和企事业之中去,提高设计(论文)针对性和实效性。

3)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大力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探索,在教学质量的标准体系、组织与实施、监控与评价、反馈与改进等方面逐步形成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探索符合现代大学制度和本校特色的管理模式改革,进一步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实现学科整合、资源共享,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改革人才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校内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完善学分制管理,进一步完善导师制、选课制、重修制,探索实行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创新学籍管理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积极探索社会评价机制,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5)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继续加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经费投入,加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力求建设效果。到2015年,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1.9亿元左右。建设校级重点学科5-6个、特色专业6-8个、示范实验实训中心8-1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10个。力争获批各类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50项左右、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5项左右。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实效性和感染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4.强化教师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拔尖人才为骨干、具有良好协作精神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强化教师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建立一支既具有较强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学能力,又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双能型”教师队伍。采取“引聘结合”的方式,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学术风范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5年,专兼职教师数达100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力争达到80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不低于80%(其中博士学位不低于15%),具有应用型专业背景和高校以外企事业单位实践工作和挂职锻炼经历的“双能型”教师达60%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结构比例达3.5:5:1.5。培养和引进10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选拔培养30名校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基于省、校级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等建设,以“名师+团队”的模式,组建10支省级教学科研团队、30支校级教学科研团队,力争实现省级科技创新团队零突破。培养和引进5名省级教学名师、20名省级优秀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15名省级教坛新秀、30名校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0名校级教学名师、50名校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0名校级教坛新秀。

5.加强学科专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构建应用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平台

紧紧围绕地方发展战略和行业支柱产业,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使之成为汇聚科研队伍、承担重大科技开发任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辐射高新技术、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在5年内,重点建设10个左右的科研平台,建立3-5个校地、校企共建科研机构、产学研用基地,遴选2-3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

6.加强科研与技术开发,进一步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建设需求,立项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主动承接和参与地方政府重大课题研究,为政府决策、重点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积极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基地。进一步开展朱元璋、欧阳修、吴敬梓、小岗村、新四军、凤画、凤阳花鼓戏等地方文化挖掘与宣传,充分发挥学校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作用。

2015年,力争取得省部级立项课题40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以上,积极争取厅级项目和横向课题,科研经费达1600万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以上。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3项,国家发明专利3-5项,产生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应用成果58项左右。

三、实现学校未来五年学科专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学科专业管理机制,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制度与组织保障

1.加强对学科专业建设的领导,确保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推进学科专业的健康发展。

2.重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的指导与监督,细化学科专业建设任务,严格实施学科专业的规划、申请、论证、增补、撤销工作。

3.实施学科专业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学校、院(部)、系(教研室)学科专业建设职责,落实学科专业负责人制,确保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

4.实行学科专业建设的绩效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建设规范和评估体系,联合企事业单位有关专家,对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招生、专业建设投入的重要依据。

(二)全面实施人才建设工程,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1.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实施人才建设工程。通过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高度重视高职称、高学历等骨干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中心地位,特别注重学科与学术上领军人物的引进与培养。

3.落实师资队伍培养的各项措施,尤其要创造有利于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成才环境,压担子,高标准,严要求,使之尽快成长,肩负起学科专业建设的重任。

4.建立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进一步完善教学优秀奖、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改革人才奖励机制,实现由学历职称导向向业绩导向的转变。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尽心尽力。

(三)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增强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断提高资金投入的绩效。要确保各专业建设和重点建设学科、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配套经费的及时到位;力争获得更多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通过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的自我造血功能。

(四)坚持开放办学,为学科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积极推进省市共建,形成长效机制,为学校发展营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和机制。积极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联合申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项目,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选聘外籍教师力度。选派出国访问学者,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及学术交流,扩大国际视野,为学科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朱咸影